幼承庭训,耳濡目染,深知“行善积德”乃立身之本。浸淫书道,修习古训,更笃信“从善如流”为心性之泉。忆八九十年代鹏城,曾数次策展慈善书画义卖,汇聚文化界仁心,涓滴成河,润泽孤残。承蒙桑梓厚爱,获颁“文明市民标兵”之誉。然此虚名何足道?善行之中,所得心灵之丰盈、精神之愉悦,方为至宝,亦使笔下翰墨,渐生古雅淡远之风。其间,亲历一事,灵异而显真,足证天道无欺,至诚感通。
【右为本文作者金熙长,左为放生见证人、深圳古玩城玉德祥斋主人李俊华先生。】
壬午年(2002)孟夏七月,余自费于鹏城诸报章刊登公益启事,复办助残书画义卖。善念所召,应者云集,深得各界仁人襄助。尤感念者,深圳市原市长郑良玉先生亲撰宏文于《深圳特区报》,褒扬微忱。报纸墨香犹在,翌日,一桩不可思议之灵验奇缘,翩然而至……
【南方传媒旗下诸多刊物亦曾热情报道作者善举。】
七月十六日夜,忙碌终日,方将公益展征集之书画整理停当,归家安枕。朦胧间,忽得一梦:清波潋滟,一尾灿然金鲤,破水而来,眼角莹然含泪,竟作人言:“恩人!知您平生积善,慈悲为怀。今有老者围捕,命悬一线,恳求垂怜相救……” 其声哀切,其情悲悯。晨光熹微,梦醒时分,金鲤含泪之状,犹在目前,挥之不去。
【深圳市原市长郑良玉先生当年撰文褒扬作者金龙(字熙长)之善举】
如常至红岭中路康泰大厦工作室办公。甫坐定,挚友李俊华先生来访。李先生乃古玩城“玉德祥斋”主人,亦是乐善好施之士。甫一见面,便将昨夜奇梦和盘托出。李先生闻之,目露精光,抚掌道:“心诚之人,必感灵异!可还记得梦中所在?” 余答:“银湖。” 李先生慨然道:“事不宜迟,你我同往一探,或能感应冥冥!”
【《红楼梦》亦载,彼时世家子弟多奉《太上感应篇》为圭臬】
驱车至银湖,湖光山色,竟与梦境依稀相仿。正凝望间,忽见一老者推着自行车,自柳荫深处缓缓行来。车把所悬网兜之中,果有一尾金鳞赤尾的锦鲤,正奋力挣扎!余心弦剧震,疾步上前,揖手道:“老先生留步!您网中所获,可是金色鲤鱼?” 老者讶然:“正是。” 余恳切道:“此鱼颇有灵性,万望老先生大发慈悲,允我将其放生!” 老者摇头:“不可,此鱼是带回家给儿子尝鲜的。” 余心焦如焚,直言相告:“不瞒您说,昨夜此鱼托梦求救,我今日特为它而来!日行一善,福泽绵长;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!若您存疑,可问我这位好友。” 老者将信将疑之际,李先生上前,详述昨夜梦境之奇。老者听罢,面露动容之色,慨然道:“金先生既有此等善心,此鱼便赠与您了,分文不取!” 余欣喜接过网兜,不及细问老者名姓,便奔向银湖桥畔。轻抚鱼身,低语道:“金鲤啊金鲤,你果有灵犀!今日在此放你归湖,此桥便是你化龙之阶!我谨向天地日月、北斗河伯祈愿,佑你早脱鳞介,跃过龙门……” 言毕,躬身将金鲤送入碧波。正欲离去,奇景陡生:那金鲤未曾远遁,竟掉头游回桥边,频频张口,似有万语千言!余恐其再遭不测,挥手驱之入深水。然它去而复返,如此再三,依依不舍。最终,金鲤深深望我一眼,尾鳍轻摆,没入粼粼波光深处……
【本文作者常怀慈悲,放生红鲤,积善不息】
流光易逝,半年已过。李先生忽来访,兴致盎然道:“那金鲤通灵,你我何不再赴银湖,看能否重见故友?” 余欣然应允。车抵银湖,但见一老叟正于桥畔垂钓。二人行至当日放生处,凭栏静观。须臾,远处水波翻涌,竟有一群鱼儿溯流而来,为首者金鳞闪耀,正是半年前所放之鲤!老钓叟惊诧莫名:“奇哉!老汉枯坐半日,鱼影不见。二位一来,竟引得群鱼朝拜,尤以这金鲤为甚!” 余心神激荡,感念天地万物之灵犀相通,释然道:“此金鲤乃我半年前于此放生。今日它率众鱼前来,是为道谢。” 遂将鲤鱼托梦、老者赠鱼、放生回眸诸事娓娓道来。末了,恳请钓叟:“鲤鱼灵性非凡,古有‘衔珠报恩’之典。万望老先生及友辈,日后若钓得鲤鱼,尤其是这金鳞赤尾者,务请高抬贵手,放归湖海。” 钓叟听罢,既惊且敬,连声道:“善哉!先生仁德,令人钦佩。老汉定当转告钓友,遇此灵鲤,必当放生!您说得对,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!”
【大德赵朴初先生当年于深圳图书馆观展后,欣然为作者题字勉励(中为作者金熙长)】
岁月如梭,诸多往事皆已模糊,唯此段银湖奇缘,常在心头萦绕,历久弥新。近观世相,每见良知蒙尘、善念缺失而酿成悲剧,令人扼腕,更当深省。癸未年(2003)秋,余曾注《二十四孝》,评曾子“啮指心痛”乃孝感天地,至诚通灵。明人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所载猛虎报恩二则,亦申明“虎为百兽之君,至灵之物”,感仁吏而渡河,护高僧而听经,史传斑斑可考。药王孙思邈疗虎伤而得守护,猛兽竟成忠仆;救小蛇而获龙宫仙方,终成《千金要方》济世活人。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所录,岂虚言哉?
【作者金熙长毕生致力于创办社工学院、劝善学堂、慈善基金、弘道修行及孝道文化研究】
感念于此,余乃融汇古今善例,深研劝善第一宝典《太上感应篇》之微言大义,著成《太上感应篇新注》。书中第三篇,即详录此《鲤鱼托梦求救》之亲历,以彰感应之不爽,善念之可通。茫茫人海,当年银湖桥畔慨然赠鱼之善心老者,不知您今在何方?可能得见此书,知悉那尾金鲤,曾得您一念之仁而获新生?更祈愿它早已乘风破浪,化龙腾渊!
伏愿:
天常生好心之人,
地长养为善之根。
人心常存慈悲念,
世间永驻吉祥春。
金熙长 谨记
己亥年(2019)元月初稿于龙虎山弘道书画院
己亥年春节二稿于五福书院
作者金熙长简介
一、生平与经历
1. 早期成就与深圳贡献
金熙长(原名金龙)生于浙江台州,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深圳生活工作30余年,曾开创深圳文化界多项“第一”,八十年代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办展及九十年代初任深圳大学书法教师。
【本文作者金熙长(号常福居士)曾“以书立德、以笔润身”为主题,在全国举办巡展。】
2. 隐退与学术深耕
2005年后退出商海,专注于书法研究与写作。2011年隐居于广东中山五桂山,创建五福书院传授书法与传统文化,后辗转江西龙虎山、浙江天台山等地,结合儒释道思想修身传道。
【本文作者金熙长捐赠给家乡台州杜桥二小书法馆的作品之一】
3. 社会荣誉
曾获“深圳市文明市民标兵”“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杰出贡献奖”“世界杰出华人奖”等称号,并担任深圳市书协副主席、顾问,民建中央书画院广东分院副院长等职。
【本文作者金熙长经常为各地慈善家书写对联(好书不厌看还读,益友何妨去复来)】
二、书法艺术与成就
1. 独特的“真阳笔法”与碑学研究
金熙长以“真阳笔法”著称,主张雄浑豪迈的书写风格,反对浮华媚俗。他系统考据并临写《瘗鹤铭》《许长史碑》等南北朝碑刻,提出“草从篆化、楷从隶出”的书学理念,被誉为“仙家书法”的代表人物。
【本文作者金熙长撰联并书法:梅兰竹菊皆吾友,书画琴棋亦可师】
2. 四品境界与居士书风
其书法以“清、远、沉、亮”为四品特色,融合儒家的风雅、道家的真阳、佛家的空灵,形成“居士书风”。作品多自撰诗文,注重心性与笔墨的统一,被评论家称为“金熙长体”。
【本文作者金熙长书法:目空海域超凡俗,指点云山入画图】
3. 教育贡献与著作
编写《学生临碑辅助字帖》系列丛书(计划100册),系统还原古碑未刻时的原貌,填补碑帖考据与临习的空白。另出版《人生第一步》《家风》《太上感应篇金注》等著作,倡导“情性教育”与修身养性。
【本文作者金熙长撰联并书法:仁义忠厚家风远,修身立德世泽长】
三、社会影响与评价
1. 艺术地位
金熙长被认为是当代碑学复兴的重要推动者,其临写的《瘗鹤铭》被评价为“十年内无人超越”,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,并被方正字库收录为“金熙长标题体”。
【本文作者金熙长近作/千年高表垂新世,万里长城載远方】
2. 文化理念
他呼吁书法教育应重视“写大字立大志”,倡导青少年临习汉魏碑刻以培养胸怀,同时强调书法需从自然与天地精神中汲取灵感,反对功利化创作。
(详细资料请见《deepseek》)
金熙长章草书自撰诗《灵云寺雅集》:
寻真访道踏云还,
古寺灵光洗尘寰。
钟磬穿林声寂寂,
虬松抱月影斑斑。
香浮幽径沾衣袂,
风过疏钟散鬓鬟。
忽忆先生题壁后,
一泓寒玉泻潺湲。
【原创】
【推荐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