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办全国首个自费开发区、设立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、打造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、全国第一个通高铁地铁的县级市……全国首个GDP破5000亿元县级市,全国首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超万亿元县级市,全国首个进出口总额破千亿美元县级市……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的“领头羊”,“中国第一县”昆山的发展一直备受外界高度关注。这不,昆山高调官宣要做全国首个GDP“万亿县”的消息甫一公布亦引来各方的目光和期待。 据苏州发布消息,10月20日,在“改革再出发 奋进新征程”2024昆山发展大会上,昆山立志到2035年,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县级市。资料显示,昆山2023年GDP达5140.6亿元,连续两年成为唯一一个GDP跨上5000亿台阶的县级市。昆山的GDP在全国地级市中可以排到第59位,甚至超过了乌鲁木齐、呼和浩特、兰州等省会城市。要知道,全国共有300多个地级行政区,1800多个县和县级市。据统计,目前全国共有26个GDP万亿城市,除去直辖市和省会城市,只有8个地级市——苏州、深圳、上海、广州、重庆、北京、杭州、南京、无锡、南通、常州、青岛、济南、烟台、福州、泉州、成都、武汉、长沙、郑州、合肥、西安、天津、宁波、佛山、东莞。其中,烟台和常州去年才刚刚迈入万亿门槛。紧跟其后的唐山、徐州、大连、温州、沈阳和厦门这些“大市”,近两年才具备冲击GDP万亿城的“资格”。所以,“县级市”昆山立志冲刺“万亿”之城,这种“倒反天罡”的震撼就不言而喻了。
一、“欲破万亿”,10年将再造一个“新昆山”?2024年,对于昆山是特别的一年。这既是昆山撤县设市35周年,是昆山自筹资金创办开发区40周年,也是昆山连续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首20周年。众所周知,昆山的成功可以归功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外向型经济。确实,“区位”是昆山的优势,而且这种优势一直在放大。2023年6月,苏州轨交11号线开通,与上海11号线“无感换乘”,连接起最强直辖市上海、最强地级市苏州、最强县级市昆山。如今,昆山基本实现30分钟到达苏州和上海。毗邻上海,昆山充分利用了“沪昆一体化”的发展机遇,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和人才。比如,昆山积极参与中国(上海)自贸区建设,打造了昆山综保区、昆山台商科技园等开放平台。也是借助区位优势,“临沪”的昆山始终致力于主动“融入上海、配套上海、服务上海”,当年建设花桥国际商务城就是“不是上海,就在上海”,而如今依托上海创新,正在成为光电、半导体、小核酸及生物医药、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创新地。目前,昆山已培育了7000亿元的电子信息和3000亿元的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,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保持在万亿元以上。同时还拥有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。昆山的强悍还在于外资(台资)的加持。数据显示,昆山集聚8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万个外资项目,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,贡献了全国1.8%的进出口总额,吸引利用外资占全国1%。回溯在40年前,即1984年之前,昆山还是“小富即安”的传统农业县,因未赶上“苏南模式”而落后,经济在当时苏州6个县中排名最后一位,一度被称为“小六子”。但到了1990年,昆山的人均GDP跃居江苏省第一,2005年又取代顺德成为了全国第一县。从昆山近些年的发展趋势来看,基本上三到五年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。2007年跨过千亿门槛,2010年超2000亿,2014年跨越3000亿,2019年超越4000亿,最终在2022年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。到2035年,昆山要实现GDP破万亿元,基于以上来看,昆山规划的晋级万亿GDP时间表,不是没有提前完成的可能。
昆山的成功固然有天时地利人和、自身努力等多方面原因,但是,更重要的是昆山还踩准了工业化、城市化的时代节拍。这其中“产业”是最关键因素。比如当前,不少外向型城市正遭遇着外资撤离、部分产业向东南亚转移的困境和压力,一些地方甚至因此出现了外贸失速、GDP增长停滞等较为严重的后遗症。而同样作为外向型经济地区的昆山,又是怎么做到不为所惧、逆势增长的呢?针对这个问题,自媒体“三土城市笔记”曾发文认为:这其中的一个关键,就在于昆山拥有宽阔完整的产业链“护城河”。事实上,多年以来,昆山一直坚持“产业链招商”的策略,着力打造“搬不走、压不垮、拆不散”的核心产业链条。这方面最为外界所熟知的莫过于昆山开发区“拆笔记本招商”的故事。如今,昆山全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7000亿元规模,吸引了超过2000家上下游企业成群落户,形成了“产业园就是产业链,上下楼就是上下游”的蔚然场景。可以说,强大而完整的产业链,既是昆山这艘大船抵御外部各种风浪、确保经济行稳致远的“压舱石”,也是它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军和延伸的“根基”。“产业链招商”就是昆山持续高速发展的秘诀,这种“无中生有”的造链方式,让昆山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这种精准布局和长远眼光,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!这一点,昆山历届领导班子功不可没! 昆山成功“逆袭”的密码,也有人认为,“人才”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!说到底,无论是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,还是经济增长,都离不开人才的智慧和创造力。例如,昆山有个“清华现象”。一个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县,一个是中国顶尖高等学府。据统计,昆山吸引了300多名清华校友前来创新创业,并且引进了158名昆山市级以上的“清华籍”双创人才。这些人才带来了他们在清华大学获得的前沿技术和创新理念,为昆山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。同时,有了产业集群作为基础,昆山的各种人才项目也为创新发展注入活力。例如,祖冲之人才计划、头雁计划等等。据悉,目前昆山集聚海内外院士项目105个,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74人,省双创团队22个、省双创人才201人,姑苏重大创新团队4个、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406人。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53.5万人,高层次人才总量达5.46万人。这些人才为昆山的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。 与之匹配的,在人才服务上,昆山拥有一块金字招牌——“昆如意”营商服务平台,整合了10个部门的446个产业政策项目,为人才提供一键享受机场礼遇、医疗保健、科技文献查询、昆山英才卡等18大类45项暖心服务。考虑到人才要过来,不仅仅是一个人,更是一个家庭,昆山在教育和医疗方面投入大量资源,为人才及其家庭提供了优质的生活保障。从昔日的江南小城跃升为英才汇聚、产业兴旺的科创高地,昆山经历了一个华丽的蜕变。这一转型过程中,可以说人才始终是推动昆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。而今,有完善的“产业链”及优质“人才”这两个关键要素的不断加持底气,昆山立志到2035年要破万亿,也就是10年翻一倍,相当于10年再造一个“新昆山”,可谓雄心壮志、气吞山河。由此,压力来到了江阴身上。作为昆山最有力的竞争者——江阴看来要更加努力了! 二、江阴欲抗衡昆山,只有“拥靖江发展”?昆山和江阴,被并称为中国“县域双子星”。2023年,昆山GDP达5140.6亿元,江阴以4960.51亿元紧随其后。江阴也已站在了GDP“5000亿俱乐部”的门口,这也意味着可能在2024年,江苏省将拥有两座GDP超过5000亿元的县级城市。
在中国县域排位中,昆山和江阴两地形成了“断档式”的第一梯队。第三名张家港仅为3435.89亿元。可以说,昆山江阴同属于5000亿元档,张家港只不过算3000亿元档。所以,能对昆山构成真正挑战的还是只有江阴。其实,单看GDP,昆山并没有20连冠。昆山GDP总量是在2009年时才第一次超越江阴。虽然江阴GDP至此还没扳回来过,但是人均GDP及上市公司数量却超过了昆山。“昆山靠外资企业,江阴靠民营企业”,这也是大多数人最直观的印象。数据显示,江阴97%的企业为民营企业,这些企业贡献了当地将近75%的税收、80%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、90%以上的就业人数。同时,江阴的民营企业还孕育出60多家上市企业,这个数量超过“第一县”昆山,稳居全国县域前列。而在A股市场,占全国上市企业的百分之一的江阴,被股民称为“江阴板块”,有“华夏A股第一县”的美誉。因此,昆山和江阴的发展秘诀不在外资还是民资,而在两座城市都很好的利用了资本发展工业,并且形成了本地优势产业。知乎@夜静魂梦归发文认为,两座城市的政府领导班子也都十分重视产业升级问题,虽然产业升级方向不同,但从近些年经济增长来看,至少昆山和江阴都还齐头并进,并没有哪一方明显掉队,暂时也不能从简单的几个侧面去评判孰优孰劣,只能说让子弹多飞一会。不过,虽然江阴经济的“自主独立性高”,但我国民企在技术积累、管理方式和盈利能力上暂时与外资大企业还有一段距离,导致两市在GDP接近的同时,财政收入方面昆山却遥遥领先江阴。2023年,昆山的财政收入为456.59亿元,比江阴248.30亿元的财政收入多出了快一倍,所以在整体的企业税收和产业结构方面,昆山的优势地位仍极其明显。
长江航运优势是江阴另一张王牌。2023年,江阴港以3.7亿吨的货物吞吐量,超过了周边的南通、南京和镇江,成为了仅次于苏州和泰州的江苏第三港口。也据此长江优势,江阴拥江跨江发展或许在未来会催生出更多意想不到的结果。从地图上看,江阴与北岸泰州下辖的靖江市像是一座跨江双子城,与西边的常州、南边的无锡市区呈现出“三足鼎立”的态势。
据悉,江阴和靖江密切合作已久。不过,近日一则关于江阴-靖江工业园区的消息引发讨论。6月26日,江阴-靖江双边协调委员会联席会议暨江阴-靖江工业园区党工委、管委会揭牌仪式在靖江举行,共同开启江阴、靖江跨江融合发展崭新篇章。设立中共江苏江阴-靖江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、江苏江阴-靖江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,作为泰州市委、市政府的派出机关,委托靖江市管理,机构规格为副处级。不再保留江阴-靖江工业园区办事处。很多人对此消息表示耐人寻味,释放的信息更加明确了未来共同开发合作的信息以外,也明确了管辖范围。江阴-靖江工业园区成立于2003年8月,处在国家沿海经济带和沿江经济带T字型的交汇点,是全国首个跨江、跨行政区域联动共建的开放园区,开创了区域联动共建的先河,拓展了江阴联合省内城市协同发展的模式,才有了后续的苏宿产业园、苏锡通科技产业园等44个共建园区。据百家号“创造财富”发文称,从2005年到2012年,江阴-靖江工业园区的工业总产值从1.56亿元飙升到313亿元,年均增速高达113%,对靖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8%。这增长速度,简直比火箭还快!但是好景不长。到了2012年左右,事情开始变味儿了。江阴-靖江园区十年合作协议到期了,双方在管理权属、利益分配等问题上开始扯皮,发展速度明显慢了下来。2012年,靖江港口独立设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,这下可好,原来跟江阴港是协作关系,现在变成竞争关系了。2013年开始,两地的联动开发协调会议也停了。外部环境也不太好,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,加上企业内部更新缓慢,一些龙头企业甚至破产倒闭了。到了2021年,江阴-靖江工业园区的GDP只有108.5亿元,比2013年还下降了10%。占靖江GDP的比例从2011年的最高点21.4%跌到了9.5%,这落差可真不小。上述情况有人肇因于“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,竞争是不可避免的”,所以,这里的关键是怎么把竞争变成良性竞争,形成差异化竞争。也因此,就是前述的今年6月,江阴靖江双边协调委员会联席会议举行,江苏江阴-靖江工业园区党工委、管委会揭牌成立,以“党工委+管委会”架构,统一负责园区经济发展、安全环保、社会民生等方面工作,有效解决了过去各管一块、权责不等等问题。事实上,如果排除掉长江因素,江阴靖江市区已经相连。基于此,近年网上“靖江和江阴合并”论调不绝于耳,如果能合并共同组建“跨江大城市”,则前景必定无可限量。而早在1999年时,连通江阴和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建成,就有学者曾提议合并江阴、靖江、张家港成立地级“三江市”,后来未果。学者认为,江阴、张家港西北部、靖江,历史上长期同属江阴,均为吴文化区,相同的民系和语系为紧密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,使三市天然具有联合倾向。同时,初始阶段靖江与江阴、张家港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,有利于错位开发、分工合作,通过靖江的配合接轨,江阴张家港可减少产业迁转成本,获取土地等稀缺资源,进一步提升城市地位;靖江通过江阴的先驱带动和江阴张家港的产业迭代,可优化产业结构、提升城市环境。虽然“三江市”这一提议最终没有实现,但显示了合并的可能性,坊间又转而鼓吹“江阴和靖江合并”。如今江阴和靖江实现了跨江融合发展,表明两地在经济、交通、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已有坚实的基础。也说明江阴思路的转变,“产业、人才等优势比不过昆山”,只有跨江发展。此外,近年来,无锡和江阴接壤处惠山新城的强势崛起,对江阴触动很大。江阴也需要进一步推进“锡澄一体化”,积极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和“锡澄宜”都市区。“锡澄一体化”,江阴另一潜力所在。县级市昆山突破“城市能级”的瓶颈,可以发展成“大城市”。江阴同样如此。总之,昆山的前景十分明朗,那就是当好上海大都市圈的一员,未来发展就不会差。而对于江阴,尽管面临不少问题,但也意味着其有更多道路可以选择,只要路线不走错,继续与昆山齐头并进也不是不可能。
【原创】
【推荐】